熒光增白劑是一種熒光染料,或稱為白色染料,也是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。它的特性是能激發入射光線產生熒光,使所染物質獲得類似螢石的閃閃發光的效應,使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。
作為熒光增白劑,其分子都具有由π電子形成的平面共軛體系,結構如下: - C = C - C = C - C = C- 或- N = C - C = N - C = C - ,此兩類結構的化合物吸收紫外線后,電子從基態激發到活潑態,在極短時間內又回到基態,可放出波長為420~450 nm 的熒光. 根據1982 年“染料索引”收錄的359 只熒光增白劑,有一定實用價值的FWA 按照化學結構可分為二苯乙烯型、香豆素型、吡唑啉型、苯并惡唑型、苯二甲酰亞胺型五大類.。其代表物的結構式商品名列于表1. 由于熒光增白劑的發展比較迅速,最新文獻中的分類已比較具體. 可分為三嗪氨基二苯乙烯型、惡唑環型、雙乙酰氨基取代型、香豆素型、吡唑啉型、萘二甲酰亞胺型、惡二唑型、三氮唑型、碳環型、呋喃型、咪唑型等十一類。
我國熒光增白劑的發展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,最初的產品僅限于二苯乙烯雙三嗪類的VBL 和七十年代引進開發的苯并惡唑類的DT 兩種,這種品種少、化學結構單一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八五年,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,FWA 的生產淘汰了許多小廠和虧損企業,逐漸向規;、集約化和專用化的生產企業發展,同時加強與高校、科研院所等合作,走產業科研一體化道路,經過十幾年的緊密配合,相繼研制出順應時代的新品種,填補了國內空白,縮小了與世界強國的距離,提高了我國FWA 結構檔次和研究水平. 八十年代末,我國合纖工業蓬勃發展,而對晴綸增白效果佳的吡唑啉型FWA DCB ,仍需進口. 上海市染料研究所于1993 年終于研制出符合我國生產實際的品種;苯并惡唑型FBA OB 是塑料合成纖維、油漆、涂料及橡塑制品很重要的添加劑,我國每年需60t ,截止到2010 年,國內尚無產品,經過科研攻關,如今大連、北京、江蘇和廣東都有此類產品,基本滿足國內需求。